在学校11月的疫情中,语言文化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,吹响了战斗的冲锋号,第一时间研究方案、统筹安排、动员号召,先后组建多批志愿者队伍,学院大半党员干部、教职工心怀大爱,化身“大白”,在学校抗疫前线冲锋陷阵,奋勇向前,为赢得抗疫攻坚战做出了贡献。在此期间,出现了许多令人动容、令人称道的人和事。
11月8日晚,学校疫情初起。语言文化学院党委连夜研究部署学院抗疫工作。学院党委书记暂时在外协调指挥,党委副书记杨旭辉、副院长安尚勇迅速到校。至11月9日凌晨,学院已组建起第一批志愿者队伍,杨旭辉、安尚勇、李彬、王崇凯、张渊、丁宁、杜斌、杜雪冰、刘建辉、李如萱、许敏、苏燕生等12人先期投入了志愿服务工作。9日清晨,一批志愿者们分赴学校南院、北院不同楼栋开展志愿服务,学生们及时吃到了热乎乎的早餐。就这样,送饭、送水、送抗原、送烧水壶和清运垃圾,一趟趟的上下往返,寒冷的冬日一身身的热汗把里里外外的衣服都湿透了。一天忙碌后,老师们在疲惫和欣慰中,披星戴月返回驻地。但因北院再次出现核酸异常,学院一批志愿者中8人当晚就地隔离。学院党委当即再次调派人手,迅速地组建起了第二批志愿者队伍。学院党委书记林琳和第二批志愿者17人火速进校。
这时,语言文化学院志愿服务已由分散转为集中,除负责南院工作的4名志愿者继续原本工作外,工作重心放在了北院的眷六楼。眷六楼是一幢老式单元房,楼内楼梯较陡,楼道也较为狭窄。楼栋内6个单元6层楼, 90户860余名学生,体量大、学生多,志愿者们从早7:00-晚10:00,早中晚三次送饭,按时送药、送抗原、送健康大礼包和清运垃圾,中间不间断值班,还要随时解决学生们的问题,沟通协调送餐、小门神监控、值班排表、物资保供及方方面面工作。每人每次提着沉重的物资上下楼层,每天多者能达到40-50层,少者20-30层,每人每天步数达到2-3万。再加上学院的志愿者多为女老师,在高强度的工作下,二批入校志愿者超负荷运转,学院党委当机立断,又陆续调入四批志愿者,共计49人入校服务,占学院在石教师60%以上。
老师们按照当日统计送餐数准备送餐
志愿者清运垃圾中
而在不断的实践中,也建立了新的工作机制,分组管理、轮班制度,尽量使老师们有休整再战的时间:在教师和学生中分别建立了工作队伍和工作群组,在教师中选拔年轻教师,组建运送组、用餐统计、小门神监控、后勤保供、值班安排、隔离转运等几支队伍,分管不同工作,确保每项工作有人管,管到位。在科学的工作机制下,志愿服务工作越来越科学有效。
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,老师们身穿防护服,从讲台上教书育人的老师,变成了身穿白色战衣的斗士。与病毒斗争,也与自身年龄、身体素质等等导致的问题斗争,展现出了语言文化学院党员干部、教职员工的昂扬斗志和高尚情操。
志愿服务特别是核酸和送餐时,需要穿着防护服,佩戴着面屏,面屏因呼出的水汽变得模糊不堪。而对于戴眼镜的老师来说,更是双重的模糊。即使使用了防止起雾的眼镜布效果也很有限。学院志愿者中偏偏就有很多老师近视,看不清路,只能靠摸索送饭,还有的老师索性摘下眼镜工作。因珍惜防护服来之不易,有的老师一天也不敢喝水,甚至穿纸尿裤送餐。
从年龄上,学院志愿者分成老中青三个梯队,不仅女性居多,四五十岁的老师居多,刘宇凡、王文惠、赵金花、路荣芬、高树钦、刘建辉、冯晓辉、陈静梅、苏燕生等几位老师都是50岁以上的。在艰苦的工作中,这些年纪大些的老师丝毫不逊色于甚至是超过了年轻些的老师,他们不叫苦不喊累,不推诿不抱怨,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服务任务。女老师中年龄最大的陈静梅在腹泻严重几乎脱水的情况下,仍坚持工作,为其他志愿者分担重负。赵金花老师完成送餐工作后还坚持帮助其他人送餐,被人称为“永动机”。刘宇凡除送餐组工作,还协助值班安排等工作。刘建辉在一批志愿者工作告一段落后,又很快投入新阶段的工作中,被誉为送餐“男神”。中青年梯队也毫不示弱,韩文光、孙黎明、杜斌、刘收良、王学强、何云剑、饶祥龙等男老师在完成本职工作后,还主动帮助女老师们送餐值班,李彬、张渊、李如萱、王崇凯、刘俏等老师还协助统计订餐、小门神故障排查等工作。
从驻地准备出发
在艰苦的工作中,很多老师出现体力不支和身体伤病。路荣芬、段雪梅、葛文词、刘苹苹、张茜、娄丽景等很多老师腰腿臂受伤或肌肉拉伤。学院副院长安尚勇则因高强度工作导致急性肾结石,住进了医院。每个老师身上都有不同程度受伤。但多数老师都没有怨言,保质保量完成任务。
还有很多老师克服了种种困难,毅然进校参加志愿服务。家庭是老师们最大的牵挂,刘苹苹老师紧急召回保姆照顾老父,王卫丽、杨佳、李佳等老师的孩子即将中考;李圣轩、柴立立等老师的孩子都是小学生,因为另一半也有任务,她们只得将孩子独自留在家中,托付给邻里照看;赵莲月、杜雪冰、马艳君等老师只能把孩子托付给老人;自己则义无反顾奔赴学校的战场,守护在学校求学的别人的孩子们。岳贞、李云华等老师的爱人工作也十分繁忙,好不容易休假回家,她们来不及一叙离情,就将孩子交给的爱人,马上进校工作,她们觉得“在外面待一天,就多煎熬一天”。
在送餐组忙碌送物资和值班的时候,学院党委书记林琳、第二党支部书记李圣轩则在参与学校核酸组的志愿服务,她们是最近距离与封闭中的学生接触的志愿者,面临的潜在风险也是最大的。两位老师每天凌晨四五点即起,4:30到5:30到岗,为学生扫码做核酸,顶着繁星来,踏着晨曦去。任务完成后,还要对学院新一天的志愿服务进行新的部署和协调。每天能用来休息的时间少得可怜。
志愿者为学生采集核酸样本
而在随学生转运的志愿者中,语言文化学院的三位老师也表现突出。他们分别在不同的隔离点忙前忙后看顾数百学生。这几个隔离点都在石家庄周边郊县,住宿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,他们积极沟通联系当地政府,保证隔离学生食宿条件,他们要时刻关注学生健康状况,同时也要安抚学生,化解他们的焦虑,稳定他们的情绪。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旭辉是学校第一个被派到隔离点工作的老师,为学生衣食住行操心的同时,还化身修理工。隔离点的空调坏了,却没有留守的工作人员。担心孩子们受冻,通过修理人员的远距离电话指导,他硬是爬上房顶修好了空调。狄海洋家有幼儿,在接到到隔离点照看学生的任务时,她二话不说,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就迅速奔赴隔离点。看顾学生的同时,还要继续给学生上网课。在结束隔离点工作返回后,狄海洋就发起了高烧,虽然排除了新冠感染,却也因严重的肺部感染导致身体十分虚弱。崔征临危受命,从接到陪同转运的通知到他收拾行李,只有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,收拾好行囊他便匆匆登上了前往易县隔离点的转运车辆。几位老师在人生地不熟的隔离点,无私无畏地守护着我们的学生。
保供组的老师,丁宁、冯晓辉、李炳江,在志愿服务后方开展后勤保供工作,按需领取发放防护服、抗原、消杀用品、床、床品等,保证志愿服务没有后顾之忧。丁宁作为联络员,除后勤保供外,还负责上传下达,做到信息及时、无误,还帮助老师们学习穿脱防护服的知识,为学生分装医药大礼包等。学生组的张利霞、李哲等老师负责学生的管理、数据统计、心理疏导等工作,一直坚守到送走最后一个学生,付出了大量的心力。
还有因种种原因不能进校的老师们也时刻牵挂着校内的情况,他们有的主动帮校内老师代课,有的买来慰问品慰问,而广大校友更是纷纷捐款捐物,从四面八方关心支持学院抗疫工作。
在这次疫情中,学院党委坚强领导,班子成员齐齐上阵,志愿者中73.5%是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,全院上下是一个坚强的集体,老师们通力合作,确保了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,保障了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,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,没有发生一起舆情或投诉。
部分志愿者合影
在疫情防控的战役中,基层党组织是坚强的战斗堡垒,党员干部是先锋,志愿者老师们是利剑,党旗在烈烈风中飘扬,胜利的号角因他们而吹响。